
邵雪林(右)和農機手一起修理油泵。
□太倉日報記者 張 立 實習生 吳渝謙 文/圖
記者日前見到邵雪林時,他正在東林合作農場的農機倉庫和兩個農機手一起修理一個油泵。原來,當天農場買了一車柴油,等到要把油抽到油罐里時,農機手發(fā)現(xiàn)油泵發(fā)動不了,于是邵雪林過來幫忙,農機手覺得風門出了問題,邵雪林試了試,說是有點問題,但問題不大,多打幾次火試試,于是他邊調風門邊拉繩打火,試了很多次,油泵終于打著了。
■合作農場里的多面手
邵雪林以前是東林村的村干部,東林合作農場成立時,他正好因為年齡問題“退線”了,再加上做事認真,村里派他到東林合作農場負責日常管理。他告訴記者,因為農場實行的是“大承包、小包干”的管理機制,農田的活由兩個分場長管理,實際上他主要管理農場的育秧棚,但因為他是個老農機手,也要負責農機技術指導、管理等。
邵雪林掌握新農機操作技術的速度特別快,農場新引進的農機,像藥水機、條播機等的操作方法都是他最先掌握的,然后教給其他農機手。邵雪林介紹說,農場很快又要添新機械了,這次要買的是秸稈打包機,和以前的打包機不同,這次要買的是用塑料膜打包的,這樣包好的秸稈會發(fā)酵,適合作羊的飼料,前一天他和農機手剛剛到上海的廠家去看了三種機器,現(xiàn)在只等村里最后確定選哪種了。
合作農場育秧棚在不育秧的時候會種植其他農副產(chǎn)品,雖然不太大,但種植的品種很多,現(xiàn)在就有蔥花蠶豆、草莓、木耳和香菇。除了香菇和木耳由浙江來的技師和邵雪林一起管理外,其他的都由邵雪林一人管理,只有活多的時候,才會從村里的勞務合作社調人。“這棵豆上的黑葉是前期在地膜中受了潮造成的”、“再過兩三天,香菇就要‘打針’了,‘打針’后差不多過一星期香菇就能長出來”……邵雪林對每一種技術和管理都已經(jīng)很熟。
■春節(jié)期間都在采香菇
在香菇棚里,邵雪林隨手拿起幾個菌種包,掂了掂后告訴記者,這個已經(jīng)很輕了,現(xiàn)在就可以“打針”,其他幾個還要過兩天。
“打針”是用一根鐵針往菌種包里注水,一個菌種包能反復用4到5次,每一次香菇采收后,都要等包干透了再注水,只有這樣下一批香菇才會長出來。“這活還是挺累的。”邵雪林說,特別是為最下面一層的菌種包打針,人要蹲著才行。
“大年初一、初二和初三,我都是在香菇棚里過的?!闭勂饎傔^去的春節(jié),邵雪林告訴記者,因為那幾天特別熱,香菇都瘋長,他和兩個浙江師傅要不停地采,每天都要采四五百斤,“以前對香菇種植一點都不懂,現(xiàn)在也算多了門技術?!?br /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