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國松和設備打交道20年,從一個門外漢成長為技術骨干
□本報記者 戴周華 文/圖
“你跟我來實習,就要多動手去做,不是來幫我拎工具箱的!”作為老師傅,武國松在傳幫帶時,經(jīng)常把這句話掛在口頭。舍弗勒公司四廠維修班班長武國松,和機器打交道20年,從一個門外漢成長為一名技術骨干,憑的是自己經(jīng)年累月的實干和學習。
■潛心鉆研,“零基礎”踏上求索路
1996年,武國松高中畢業(yè),隨同鄉(xiāng)從安徽來太倉尋找工作。彼時的武國松沒有一技之長,在一家新創(chuàng)立的企業(yè)做模具工。當時由于人手緊張,沒有人帶教,在老板示范之后,他就獨立開展工作了。
武國松說,模具工“技術含量相對比較低”,不過這是他第一次接觸機器設備。因為自己是“零基礎”,又沒有人帶教,他就采取自學的方式,向書本請教。
“我也記不得到底去過多少次太倉、嘉定的新華書店。”當時武國松工作的工廠在陸渡,空余的時候他就騎著自行車去書店找書看,有的會花錢買回來看,而更多的時候則是在書店里泡上一整天。武國松說,那時互聯(lián)網(wǎng)還不發(fā)達,有的書太倉找不到,他就常常跑到嘉定的書店看。
以實際生產(chǎn)為出發(fā)點,有著較好文化基礎的武國松也善于學以致用,工作十分出色。此后幾年,他又在不同企業(yè)不同崗位上孜孜不倦地學習實踐。他說,一是自己對技術工作感興趣,二是他相信技不壓身,機械化生產(chǎn)中掌握的技術越多越好。
在2005年入職舍弗勒公司之前,武國松已是一家內(nèi)資企業(yè)的設備維修員??吹降缕笊岣ダ照衅妇S修員,武國松心生向往。對照招聘要求,武國松發(fā)現(xiàn)自己并不具備電工資質(zhì)。于是,他主動要求調(diào)上夜班,利用白天時間報了一個電工培訓班,40多天里,他晚上上班,白天學習,最終順利通過考試,取得資質(zhì)證書。
■苦干實干,摸清設備工藝保生產(chǎn)
在舍弗勒工作后,武國松于2011年底四廠正式運營前,被提拔為四廠維修班班長,并接手2012年的工廠搬遷項目任務。他認真安排,有序組織,成功協(xié)調(diào)100多臺設備從一廠至四廠的搬遷工作,保證了一廠及四廠正常有序生產(chǎn)。
這幾年,舍弗勒公司業(yè)務不斷增長,維修部門承擔的任務更顯重要。無論是搶修、保養(yǎng)還是改造,最終的使命都是使設備少出故障,減少停機維修的時間,提高使用壽命、工作性能,從而增加產(chǎn)能。
武國松一直堅信,只有自己動手去做,才可能深入了解設備的運作過程,才可能知道自己技術上的欠缺,從而加強學習研究,做好本職工作。在新的崗位上,武國松舉起實干勤學的“武器”,即便加班加點,也要保質(zhì)保量完成任務,有效保障了工廠運作。
舍弗勒的很多設備來自德國等地區(qū),一些機器需要大修時,往往要聘請德國專家來華,這樣耗費時間多,維修成本大。武國松帶領維修班大力探索,摸清設備工藝,掌握前沿技術,更好地維護設備運轉(zhuǎn)。
2012年12月,一臺250噸英瑜沖床大修,在廠家工程師指導下,維修班以自己班組成員為維修主力,持續(xù)數(shù)天起早貪黑,比原計劃提前3天完成任務。2014年,武國松在FD淬火爐色差問題中,協(xié)助德國總部專家,連續(xù)奮戰(zhàn)兩周,每天工作時間在14小時以上,最終成功解決了多年困擾的問題。